提及NBA曆史上的傳奇巨獸,人們往往首先會聯想到“籃球帝王”威爾特·張伯倫,隨之便想起他創下單場狂得100分的輝煌紀錄,亦或是關於他擁有兩萬枕邊的傳說。然而,對於許多年輕的籃球迷而言,張伯倫這個名字可能顯得有些陌生。那麽,他究竟擁有怎樣的強大實力呢?
張伯倫一生獵色無數
除了那場獨得100分的壯舉,張伯倫還手握兩枚NBA總冠軍獎杯、七次榮獲NBA得分王稱號、十一度蟬聯NBA籃板王榮譽、一屆NBA助攻王頭銜,以及眾多NBA紀錄,他的卓越成就無需贅述。然而,即便如此出色的籃球天才,也有自己的弱點,就像奧尼爾、小喬丹或霍華德那樣,他也害怕遭遇“砍”戰術。或許有人會問,這不就是所謂的“砍鯊”戰術嗎?這無疑是正確的,然而“砍鯊”策略並非奧尼爾時代才嶄露頭角,實際上,早在多年前,“砍張”策略就已廣為流傳。提及這一點,便不得不提凱爾特人隊曆史上傑出的教練,被譽為“紅衣主教”的阿諾德-奧爾巴赫。
阿諾德-奧爾巴赫
1959-60賽季,張伯倫踏入NBA的舞台,隨即與凱爾特人隊的“指環王”比爾-拉塞爾展開了為期十年的激烈較量。在這期間,他們堪稱宿敵,頻繁在季後賽乃至總決賽的賽場上相遇。張伯倫在罰球方麵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他的職業生涯罰球命中率僅有51.1%。因此,每當季後賽中遇到張伯倫,每當張伯倫進入無人可擋的狀態,當時的凱爾特人隊主教練奧爾巴赫便會隨手挑選一名替補球員上場,專門負責對張伯倫實施犯規,迫使張伯倫站上罰球線。
張伯倫在油漆區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統治力,然而,一旦踏入罰球線,他的表現便大相徑庭。凱爾特人隊一旦無法阻擋他的進攻,便會將他送至罰球線,這樣既能讓己方球員稍作休息,又能免費欣賞張伯倫罰球失準的滑稽場麵,以此解悶。這種“砍張”戰術迅速在NBA中流行開來。麵對這種略顯卑鄙的戰術,原本無所不能的張伯倫卻變成了一個任人取笑的可憐角色。
張伯倫罰球太差
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手們的行為愈發惡劣,即便是張伯倫沒有觸球,也會遭遇犯規。因此,張伯倫隻能在場上四處奔波,試圖躲避犯規。這樣的場景,大家應該能夠想象得到:一群健壯的球員在場上追逐張伯倫,宛如一群獵人圍捕獵物,場麵極其荒誕。當然,這對張伯倫來說,無疑是十分尷尬的。對手們對他的圍追堵截,隻是為了看他站在罰球線上出洋相。
盡管NBA在比賽進程中確立了若幹規定,例如對無球隊員犯規的處罰改為兩次罰球加一次任意投籃,但這並不能真正幫助張伯倫擺脫困境,反而促使對手在前三節比賽中更加猛烈地攻擊他,力求不讓懸念延續至第四節最後兩分鍾。
張伯倫雖然因對手的砍張戰術而感到困擾,甚至有時恨不得親自上場,但他卻反而嘲諷對手們的可悲,他曾稱凱爾特人為一群卑鄙的可憐之人,而主教練奧爾巴赫則是一個小人心態,麵對失敗時隻想施展一些小伎倆。從1958年至1966年,拉塞爾帶領凱爾特人連續奪得8個冠軍,而張伯倫卻顆粒無收,這確實頗為淒涼。
張伯倫和拉塞爾
張伯倫雖未曾減少對對手砍分戰術的反製,然而這種反擊大多隻是口頭上的較量,充其量隻能滿足一下口舌之快。後人對於當年的凱爾特人如何勢如破竹,連續八次奪冠的記憶更為深刻,而對於張伯倫在其中的尷尬處境,人們卻鮮少同情。他們更傾向於銘記拉塞爾的輝煌職業生涯和奧爾巴赫的卓越執教才能。有些球迷曾言,若張伯倫具備姚明那般的罰球技巧JRS直播網,那麽他所獲得的冠軍次數將不止兩次,而且他的曆史地位也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讚不讚同?
談及規則所容許的“斬鯊”策略,眾人的看法究竟如何?你認為這僅僅是卑劣無恥的伎倆,還是對規則合理運用的戰術手段呢?